桥梁模板的加工工艺和安装要点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、施工效率和安全性。以下从加工工艺的精细化控制、安装流程的标准化操作以及关键技术细节三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:
一、桥梁模板加工工艺:从材料到成品的精细化控制
1. 材料预处理:确保基础性能
· 钢材处理
切割下料:采用数控等离子切割机或激光切割机,确保钢板边缘垂直度偏差≤0.5mm,减少后续焊接变形。
矫平处理:对厚度≥8mm的钢板进行机械矫平,平整度误差≤1mm/m,防止面板拼接后出现波浪形变形。
防锈处理:切割后4小时内进行喷砂除锈(Sa2.5级),表面粗糙度Ra=40-70μm,随后涂刷水性环氧富锌底漆(干膜厚度≥60μm)。
· 木材处理
含水率控制:将竹胶板或酚醛板置于恒温恒湿房(温度25±2℃,湿度50±5%)中静置72小时,使含水率稳定在8%-12%。
封边处理:采用热熔胶封边机对模板四周进行密封,防止水分渗透导致边缘膨胀变形。
表面强化:通过高压辊涂工艺在面板表面形成0.2-0.3mm厚的耐磨层,耐磨性提升2倍(Taber磨损指数≤80mg/1000转)。
2. 焊接与组装:结构强度的核心保障
· 钢模板焊接
焊接工艺:采用CO?气体保护焊(混合气体比例:80%Ar+20%CO?),焊丝直径1.2mm,焊接电流180-220A,电压22-26V。
防变形措施:
长模板焊接时采用“分段退焊法”,每段长度300-500mm,间隔500mm跳焊。
在面板背面加设临时支撑筋(间距500mm),焊接完成后拆除。
焊缝质量:
角焊缝高度≥6mm,对接焊缝进行100%超声波探伤(UT),符合GB/T 11345-2013一级标准。
焊后进行650℃高温退火处理,消除焊接残余应力。
· 木模板组装
背楞固定:采用自攻螺丝(直径4.2mm,长度35mm)将40×90mm木方背楞固定在面板背面,间距≤300mm,螺丝沉入面板0.5-1mm。
拼缝处理:在模板接缝处粘贴3mm厚双面胶带,防止漏浆;异形转角处采用“子母扣”设计,确保拼接紧密。
预埋件定位:使用激光定位仪标记螺栓孔位置,偏差≤1mm,采用台钻钻孔(孔径比螺栓直径大1-2mm)。
3. 表面处理:提升混凝土外观质量
· 钢模板表面处理
抛丸除锈:采用8mm钢丸以80m/s速度喷射,表面粗糙度Ra=60-100μm,增强涂层附着力。
涂装工艺:
底漆:环氧富锌底漆(干膜厚度80μm),耐盐雾性≥1000小时。
中间漆:环氧云铁中间漆(干膜厚度120μm),提供防腐屏障。
面漆:脂肪族聚氨酯面漆(干膜厚度60μm),光泽度60±5%,耐候性≥10年。
特殊处理:对曲线段模板进行数控铣削,表面纹路深度0.3-0.5mm,模拟木纹效果。
· 木模板表面处理
压纹工艺:通过热压机在面板表面压制菱形或条纹纹路,纹路深度0.5mm,宽度10mm,间距20mm。
防水涂层:喷涂水性丙烯酸防水涂料(干膜厚度30μm),吸水率≤5%,防止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收。
4. 精度检验:全流程质量控制
· 三坐标测量:对异形模板(如箱梁腹板)进行三维扫描,与BIM模型对比,误差控制在±2mm以内。
· 拼装试验:按1:1比例进行地面预拼装,检查接缝高低差≤0.5mm,错台≤1mm,螺栓孔位偏差≤0.8mm。
· 荷载试验:对满堂支架模板施加1.2倍设计荷载(如均布荷载15kN/㎡),持荷2小时,沉降量≤2mm。
二、桥梁模板安装要点:从支撑体系到混凝土浇筑的全流程管控
1. 支撑体系设计与搭设
· 满堂支架
立杆布置:采用Φ48×3.5mm钢管,立杆间距≤900mm(横向)×1200mm(纵向),步距≤1500mm。
扫地杆与剪刀撑:
扫地杆距地面≤200mm,与立杆采用直角扣件连接。
每6跨设置竖向剪刀撑,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45°-60°,采用旋转扣件固定。
预压试验:采用砂袋或水箱进行堆载预压,加载量为设计荷载的110%,分三级加载(50%、80%、110%),每级持荷24小时,记录沉降数据。
· 挂篮模板
主桁架安装:采用菱形桁架结构,前吊带采用PSB930精轧螺纹钢(直径32mm),后锚固系统采用Φ32精轧螺纹钢+双螺母,抗滑移系数≥0.3。
行走系统:轨道采用20#工字钢,间距500mm,行走轮采用聚氨酯包胶轮,减少摩擦噪音。
同步控制:通过液压同步顶升系统控制前支点高程,两侧高差≤5mm,防止挂篮偏载。
2. 模板安装与调整
· 定位放线
使用全站仪投放桥梁中心线和边线,偏差≤3mm。
在底模上弹出腹板、翼缘板位置线,间距偏差≤2mm。
· 模板拼接
钢模板:采用M16高强螺栓连接,配合3mm厚钢垫片,螺栓扭矩值控制在180-220N·m(使用数字扭矩扳手检测)。
木模板:在拼缝处粘贴5mm厚海绵条,防止漏浆;异形转角处采用“45°斜接+螺栓固定”方式。
· 预埋件安装:
支座预埋板采用激光水平仪调平,平面高差≤1mm。
透气孔采用PVC管成孔,管内填充泡沫塑料,防止混凝土堵塞。
· 垂直度与平整度调整
使用激光垂准仪检测模板垂直度,偏差≤H/500(H为模板高度)。
通过可调顶托调整模板标高,标高偏差≤±3mm。
3. 混凝土浇筑控制
· 分层浇筑
每层浇筑高度≤300mm,采用插入式振捣棒(直径50mm)快插慢拔,间距300-400mm,振捣时间15-20秒。
对钢筋密集区(如锚垫板周围)采用Φ30mm附着式振捣器辅助振捣。
· 温度监测
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埋设PT100温度传感器,监测内外温差,当温差≥25℃时启动循环水冷却系统。
夏季施工时,在模板表面喷洒水雾降温,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≤30℃。
· 表面处理
初凝前采用木抹子搓平表面,终凝前用铁抹子压光,减少表面裂缝。
对钢模板表面混凝土残留物,采用高压水枪(压力≥10MPa)配合尼龙刷清洗,禁止使用铁锤敲击。
4. 拆模与养护
· 拆模时机
侧模拆除:混凝土强度≥2.5MPa(通常浇筑后12-24小时),以不损坏棱角为准。
底模拆除:根据跨度确定(如L≤8m时,强度≥75%;L>8m时,强度≥100%)。
· 拆模顺序
先拆非承重模板(如翼缘板模板),后拆承重模板(如底模)。
挂篮模板采用“后退式”拆除,先拆侧模,再拆底模,最后整体前移。
· 模板养护
钢模板清洗后涂刷脱模剂(水性混凝土脱模剂,固含量≥30%),存放时垫木方防潮。
木模板拆除后立即清理表面混凝土残渣,涂刷木材保养油,堆放时采用“井”字形架体通风存放。
三、关键技术细节与创新应用
1. BIM+3D扫描技术:通过BIM模型生成模板加工图纸,结合3D扫描仪实时反馈安装偏差,实现“设计-加工-安装”闭环控制。
2. 智能监测系统:在模板内嵌压力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,实时监测混凝土浇筑压力及模板变形,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云端平台。
3. 自爬升模板体系:采用液压自爬升装置,模板与支架一体爬升,减少高空作业风险,施工效率提升40%。
结语
桥梁模板的加工与安装是技术密集型作业,需通过材料科学、结构力学、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化。例如,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可使钢模板焊缝强度提升30%,而基于数字孪生的模板管理系统可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。未来,随着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化施工的发展,模板系统将向标准化、轻量化、可循环方向演进,为桥梁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更强支撑。
云南钢模板